欢迎来到世晋文库网!

2023年大学生网络道德论文6篇【精选推荐】

时间:2024-01-23 09:50:04 来源:世晋文库网

大学生网络道德论文浅析大学生网络道德引导路径摘要:当今已进入网络化时代,互联网络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www.chayi5.com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学生网络道德论文6篇,供大家参考。

大学生网络道德论文6篇

大学生网络道德论文篇1

浅析大学生网络道德引导路径

摘要:当今已进入网络化时代,互联网络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www.cha yi5.com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网络给我们带来海量信息和高效率沟通的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的道德新问题。尤其是网络使用的主要群体——大学生,其影响更大,因此作为一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对此问题高度重视、教育引导和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上网方式,以推进虚拟世界的网络德育建设。

关键词:网络道德规范;大学生;网络道德自律

网络社会作为人类为自己开辟的另一个生存空间,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与此同时虚拟的网络世界也是一个缺少道德规范的领域,网络中的道德只能依靠个人的自律来维系。在这种情况下,网络上冲破传统社会道德底线的事情时有发生,网络道德存在的问题和通过德育如何让人们遵守网络道德规范的问题是我们每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的。

一、网络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一)网络道德的含义

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开始进入信息化时代,也就是网络社会,道德也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即增加了新型的网络道德规范。网络道德是以网络社会的形成和发展是其产生和发展的现实基础。是调整人们行为和相互关系的道德准则,是一定社会或阶级对人们行为的基本要求的概括。“它根源于一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反映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和道德关系的本质联系。道德规范在人们的道德实践中经受检验,得以发展。它对人们的道德行为具有直接的指导作用和约束力。它通过社会舆论、内心信念而发挥作用。”[i]我们认为网络道德是人们在网络社会中为了维护正常的网络公共秩序需要共同遵循的基本道德准则。

(二)对大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1、对大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是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对大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有利于社会主义整体风气的改善。社会主义道德体现着精神文明建设的性质和方向,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是提升全民素质的一项基础工程。对大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对于新时期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形成良好的网络社会的道德风尚,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对大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是对当前网络法律法规不健全现状的必要补充。虽然国家已经制定了《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但并不足以约束人们的行为。道德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经过长期实践逐渐形成的,并依靠社会的舆论、传统的习惯力量和人们内心的信念来维持,使得道德规范所调整的范围要比法律所调整的范围广泛,所以网络行为更多更重要的是由网络道德这个更具有普遍约束力和影响力的行为规范来调整。因此,网络道德规范就成为了网络法律规范的重要补充,只有将两者结合起来,才能真正维护网络安全和保障网络的健康发展。

二、大学生网络道德缺失成因

当前信息化高速发展状态下,大学生网络道德缺失存在以下两方面的问题:

(一)网络海量信息的选择

对于网络信息,大学生接收不存在问题,问题出在进行信息的判断和筛选上。这是因为网络的虚拟性和开放性使普通的网络使用人员无法控制互联网的信息,也无法保证信息的提供者传递确切可靠的信息,更无法排除某些机构和个人出于某种目的故意散布错误和虚假的信息进行舆论误导。现今情况下,网上的信息质量是靠网络信息传递者的道德自律保证的,信息全部真实可靠依赖于全体网络社会成员具有统一的、理想的道德状态,但这在目前不具备。这样导致很多人全盘接受网络信息,更为严重的是有些人没有全盘接受,但其接受的大多是不良信息甚至是反党反社会的信息。例如有的人分不清网络中的真实与虚假,把一些未经证实的小道消息到处传播;有的人沉迷于网络的反动、暴力甚至色情的内容等。不仅违背道德规范的要求,更对建设社会主义文明产生不利的影响,关乎国家民族利益。这就要求人们不仅要学会接收信息,还要学会用正确的观点去分析信息,辨别是非,去伪存真,分清精华与糟粕,自觉抵制不良信息。因此在网络社会中,首先要有一个清醒头脑,做到明辨真伪不轻信,对网络信息作谨慎筛选和处理。

(二)网络信息获取要讲求诚信

大部分使用互联网的人都能甚至是熟练的获取网络信息,但是在应用网络信息时却无从下手。按照传统的教育观念,知识获取越多说明知识量越大,学习越成功。现在很多家长和教师鼓励孩子加入互联网正是看中了互联网络强大的承载知识的功能。网络社会中不仅有巨大的信息量,还有丰富的游戏内容、虚拟的交往对象,这都会使人们感到新鲜刺激。[ii]巨大的诱惑特别易使那些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失落而上网寻求寄托和安慰的人们形成对网络的眷恋、依赖甚至沉溺其中不能自拔,造成现实生活秩序的紊乱。其实,获取知识仅是互联网的功能之一,对人们来说,更重要的是学习网络信息的处理方法,培养交流能力和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培养科学素养,而不仅仅在于掌握了多少信息。因此应该有针对性地训练人们的网上思维能力,教会他们面对纷繁复杂的信息时,思考“为何用?怎样用?”培养人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决在网络使用中产生的问题就必须有一个像公共道德规范那样的原则性要求指导人们的思想和行为的网络道德规范。只有在良好的网络道德规范的引导下,人们不仅学习如何接受、获取信息,更要学会筛选和应用信息,以达到对信息的有效利用,充分发挥网络社会对人的现实发展的推动作用。

三、大学生网络道德引导途径

对大学生进行网络道德引导必须对网络道德规范进行道德教育,使网络使用者对于巨量的网络信息持扬弃的态度,使网络道德规范内化为人们的道德原则。

1、政府对网络舆情的引导和控制、监督和管理

网络舆情的问题必须采用网络的办法解决舆情的问题。网络舆情监测的目标不是为了监督并控制民意,而是采用技术手段,采集互联网上的舆情,从而达到了解社会民意,能辅助国家决策,为科学决策和和谐社会建设更好的服务。

思想引导。用先进的道德思想观念占领网络宣传阵地,发挥网络道德教育的主渠道作用。网络是新时期德育工作的新阵地,我们要用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和道德观念占领网络阵地。舆情监测系统及时发现问题并预警,针对危机,第一时间内启动危机公关预案,快速利用多种舆情疏导手段进行澄清,如官方网站、在主流论坛发帖、新闻发布会等形式,与谣言赛跑,更早地告知民众真相,而不是简单粗暴地封堵。   信息控制。强化控制系统,筑牢“防火墙”,堵住“人侵者”。对境外有害网站设置封堵,禁止访问,抵御内外“黑客”的攻击。政府部门要不断增大投入,建立权威网站,加强在互联网上构筑“信息海关”,控制来自海内外的各种有害信息,从而达到净化网络空间之目的。

言论监督。从网络技术开放性的特征看,增强网络道德规范的约束力,要充分利用与网络技术发展相适应的网络管理技术手段,对网络不道德的言行进行有效的监控,如制定更高的准入标准、通过身份注册提高可信度等等。这样才能形成网络道德抉择机制的有机协调,道德规范的约束力才能始终得到张扬。

论坛管理。加强对BBS和论坛的监管。BBS即电子公告牌是国际互联网上最知名的信息服务点,所涉及的内容包罗万象。该站容易出现的问题主要有:“讨论区的文章容易出现涉及政治的过激言论,在讨论中由于知识的贫乏和观点的谬误而误导他人;在不同观点的争论中易出现人身攻击的现象;个别不负责任的人在网上贴出某些内容不健康的文章。” 因此应该采取管理的办法是建立责任制。凡申请上网或申办论坛者,实行版主负责制,明确版主的具体权力和义务。开设BBS和论坛时声明,网站有权删除、转移、编辑所有违规信息,给予警告、勒令改正、取消联网资格若干,以及取消违规张贴信息和访问网站的权利等。

2、转变观念,从封闭式德育向开放式德育转变。

面对网络时代的挑战,学校理应义不容辞地担负起网络德育的重任,积极发挥学校的育人功能。从封闭式德育向开放式德育转变。从接受式德育向批判式德育转变。学校要加强教育引导,强化网络道德意识。学校应该加强对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网络文明教育及法律法规教育教育,增强大学生的网络伦理道德意识和法制观念。通过组织系统的信息网络课程提高大学生的信息素养,使他们树立自律意识和正确的信息网络观,提高对有害信息自觉抵制的意识和能力。[iii]让他们充分认识到网络社会尽管虚拟但并不虚无,在这里也要像在现实社会中一样,讲公德、讲文明,做一个文明的网络使用者。另外,随着网络的普及,学生们获取和接收信息的能力比大部分教师要强得多。面对这种情况,教师要意识到自己角色的转变,从以前的信息的拥有者变为信息的解释者,重在合理解释信息,培养学生对信息的判断力。

3、实现道德他律到道德自律的转换。

道德规范要对人的行为起到约束作用,关键要实现道德他律到道德自律的转换。要实现他律到自律转换的基础是道德规范教育,在网络空间这个规律仍然适用。网络道德规范教育要从认知式德育向践行式德育转化,重践行而达到知行统一,使人们把网络道德规范和网络技术置于同样重要的层面加以学习和掌握,内在地培养出自觉的网络道德意识和网络道德责任,倡导以自律为主的自律他律相统一的道德监督机制。

第一,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四项基本原则是整个网络道德规范的总纲,从根本上保证了网络道德规范的方向,坚持不可动摇,坚决抵制西方社会的网络分化行为。第二,慎独,在网上遵守现实社会中的具体道德规范。《中庸》中提到“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我们上网都是个人行为,此时就应当培养这种境界。“慎独”强调在道德修养中坚持一定的道德信念的重要性,强调道德修养必须在“隐”和“微”的地方下功夫,认为最隐蔽的东西最能看出人的品质。因此更应当警惕、谨慎,在无人监督,无人知道的情况下,也能够严格按现实社会中的具体道德规范办事,把现实社会中公认的道德要求适用于网络,解决网上社会与现实社会运行中的诸多相通的道德问题。这也正是我们在网络社会中应当提倡和首先做到的。第三,对自己的网络行为负责。要求规范网络主体自身,为自己的行为选择和行为后果负责,明确自己网上的权利与义务。这就突出了网上行为的自由、自主性与社会责任性的有机统一。第四,尊重他人的网络行为,不侵权。这既是尊重他人的选择和行为,也是中华民族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优秀道德的网上体现。第五,不利用网络伤害他人和社会。使网络应用的后果既不危害自己,也不危害他人和社会,保证了网络应用的正向社会功能。这也是网络道德规范的伦理底线。这些道德规范构成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保证了个人、他人与社会的和谐共生。

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不是一个简单的纯教育问题,其中包含了很多的社会问题、法律问题、心理问题等。对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的关注,不只关系到学校的管理和引导,还是一个关系国家综合竞争力、关系到国家未来的重要问题。 解决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是一个长期而紧迫的任务,需要家庭、学校、社会、政府都对此进行积极的努力。建立以政府为指导,以学校和家庭为主要力量, 整个社会都参与的全面的青少年网络道德建设体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也要意识到自己角色的转变,培养学生对信息的判断力,教育引导和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上网方式,以推进虚拟世界的网络德育建设。

大学生网络道德论文篇2

浅析大学生网络道德引导路径

摘要:当今已进入网络化时代,互联网络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网络给我们带来海量信息和高效率沟通的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的道德新问题。尤其是网络使用的主要群体——大学生,其影响更大,因此作为一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对此问题高度重视、教育引导和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上网方式,以推进虚拟世界的网络德育建设。

关键词:网络道德规范;大学生;网络道德自律

网络社会作为人类为自己开辟的另一个生存空间,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与此同时虚拟的网络世界也是一个缺少道德规范的领域,网络中的道德只能依靠个人的自律来维系。在这种情况下,网络上冲破传统社会道德底线的事情时有发生,网络道德存在的问题和通过德育如何让人们遵守网络道德规范的问题是我们每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的。

一、网络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一)网络道德的含义

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开始进入信息化时代,也就是网络社会,道德也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即增加了新型的网络道德规范。网络道德是以网络社会的形成和发展是其产生和发展的现实基础。是调整人们行为和相互关系的道德准则,是一定社会或阶级对人们行为的基本要求的概括。“它根源于一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反映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和道德关系的本质联系。道德规范在人们的道德实践中经受检验,得以发展。它对人们的道德行为具有直接的指导作用和约束力。它通过社会舆论、内心信念而发挥作用。”[i]我们认为网络道德是人们在网络社会中为了维护正常的网络公共秩序需要共同遵循的基本道德准则。

(二)对大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1、对大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是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对大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有利于社会主义整体风气的改善。社会主义道德体现着精神文明建设的性质和方向,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是提升全民素质的一项基础工程。对大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对于新时期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形成良好的网络社会的道德风尚,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对大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是对当前网络法律法规不健全现状的必要补充。虽然国家已经制定了《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但并不足以约束人们的行为。道德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经过长期实践逐渐形成的,并依靠社会的舆论、传统的习惯力量和人们内心的信念来维持,使得道德规范所调整的范围要比法律所调整的范围广泛,所以网络行为更多更重要的是由网络道德这个更具有普遍约束力和影响力的行为规范来调整。因此,网络道德规范就成为了网络法律规范的重要补充,只有将两者结合起来,才能真正维护网络安全和保障网络的健康发展。

二、大学生网络道德缺失成因

当前信息化高速发展状态下,大学生网络道德缺失存在以下两方面的问题:

(一)网络海量信息的选择

对于网络信息,大学生接收不存在问题,问题出在进行信息的判断和筛选上。这是因为网络的虚拟性和开放性使普通的网络使用人员无法控制互联网的信息,也无法保证信息的提供者传递确切可靠的信息,更无法排除某些机构和个人出于某种目的故意散布错误和虚假的信息进行舆论误导。现今情况下,网上的信息质量是靠网络信息传递者的道德自律保证的,信息全部真实可靠依赖于全体网络社会成员具有统一的、理想的道德状态,但这在目前不具备。这样导致很多人全盘接受网络信息,更为严重的是有些人没有全盘接受,但其接受的大多是不良信息甚至是反党反社会的信息。例如有的人分不清网络中的真实与虚假,把一些未经证实的小道消息到处传播;有的人沉迷于网络的反动、暴力甚至色情的内容等。不仅违背道德规范的要求,更对建设社会主义文明产生不利的影响,关乎国家民族利益。这就要求人们不仅要学会接收信息,还要学会用正确的观点去分析信息,辨别是非,去伪存真,分清精华与糟粕,自觉抵制不良信息。因此在网络社会中,首先要有一个清醒头脑,做到明辨真伪不轻信,对网络信息作谨慎筛选和处理。

(二)网络信息获取要讲求诚信

大部分使用互联网的人都能甚至是熟练的获取网络信息,但是在应用网络信息时却无从下手。按照传统的教育观念,知识获取越多说明知识量越大,学习越成功。现在很多家长和教师鼓励孩子加入互联网正是看中了互联网络强大的承载知识的功能。网络社会中不仅有巨大的信息量,还有丰富的游戏内容、虚拟的交往对象,这都会使人们感到新鲜刺激。[ii]巨大的诱惑特别易使那些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失落而上网寻求寄托和安慰的人们形成对网络的眷恋、依赖甚至沉溺其中不能自拔,造成现实生活秩序的紊乱。其实,获取知识仅是互联网的功能之一,对人们来说,更重要的是学习网络信息的处理方法,培养交流能力和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培养科学素养,而不仅仅在于掌握了多少信息。因此应该有针对性地训练人们的网上思维能力,教会他们面对纷繁复杂的信息时,思考“为何用?怎样用?”培养人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决在网络使用中产生的问题就必须有一个像公共道德规范那样的原则性要求指导人们的思想和行为的网络道德规范。只有在良好的网络道德规范的引导下,人们不仅学习如何接受、获取信息,更要学会筛选和应用信息,以达到对信息的有效利用,充分发挥网络社会对人的现实发展的推动作用。

三、大学生网络道德引导途径

对大学生进行网络道德引导必须对网络道德规范进行道德教育,使网络使用者对于巨量的网络信息持扬弃的态度,使网络道德规范内化为人们的道德原则。

1、政府对网络舆情的引导和控制、监督和管理

网络舆情的问题必须采用网络的办法解决舆情的问题。网络舆情监测的目标不是为了监督并控制民意,而是采用技术手段,采集互联网上的舆情,从而达到了解社会民意,能辅助国家决策,为科学决策和和谐社会建设更好的服务。

思想引导。用先进的道德思想观念占领网络宣传阵地,发挥网络道德教育的主渠道作用。网络是新时期德育工作的新阵地,我们要用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和道德观念占领网络阵地。舆情监测系统及时发现问题并预警,针对危机,第一时间内启动危机公关预案,快速利用多种舆情疏导手段进行澄清,如官方网站、在主流论坛发帖、新闻发布会等形式,与谣言赛跑,更早地告知民众真相,而不是简单粗暴地封堵。   信息控制。强化控制系统,筑牢“防火墙”,堵住“人侵者”。对境外有害网站设置封堵,禁止访问,抵御内外“黑客”的攻击。政府部门要不断增大投入,建立权威网站,加强在互联网上构筑“信息海关”,控制来自海内外的各种有害信息,从而达到净化网络空间之目的。

言论监督。从网络技术开放性的特征看,增强网络道德规范的约束力,要充分利用与网络技术发展相适应的网络管理技术手段,对网络不道德的言行进行有效的监控,如制定更高的准入标准、通过身份注册提高可信度等等。这样才能形成网络道德抉择机制的有机协调,道德规范的约束力才能始终得到张扬。

论坛管理。加强对BBS和论坛的监管。BBS即电子公告牌是国际互联网上最知名的信息服务点,所涉及的内容包罗万象。该站容易出现的问题主要有:“讨论区的文章容易出现涉及政治的过激言论,在讨论中由于知识的贫乏和观点的谬误而误导他人;在不同观点的争论中易出现人身攻击的现象;个别不负责任的人在网上贴出某些内容不健康的文章。” 因此应该采取管理的办法是建立责任制。凡申请上网或申办论坛者,实行版主负责制,明确版主的具体权力和义务。开设BBS和论坛时声明,网站有权删除、转移、编辑所有违规信息,给予警告、勒令改正、取消联网资格若干,以及取消违规张贴信息和访问网站的权利等。

2、转变观念,从封闭式德育向开放式德育转变。

面对网络时代的挑战,学校理应义不容辞地担负起网络德育的重任,积极发挥学校的育人功能。从封闭式德育向开放式德育转变。从接受式德育向批判式德育转变。学校要加强教育引导,强化网络道德意识。学校应该加强对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网络文明教育及法律法规教育教育,增强大学生的网络伦理道德意识和法制观念。通过组织系统的信息网络课程提高大学生的信息素养,使他们树立自律意识和正确的信息网络观,提高对有害信息自觉抵制的意识和能力。[iii]让他们充分认识到网络社会尽管虚拟但并不虚无,在这里也要像在现实社会中一样,讲公德、讲文明,做一个文明的网络使用者。另外,随着网络的普及,学生们获取和接收信息的能力比大部分教师要强得多。面对这种情况,教师要意识到自己角色的转变,从以前的信息的拥有者变为信息的解释者,重在合理解释信息,培养学生对信息的判断力。

3、实现道德他律到道德自律的转换。

道德规范要对人的行为起到约束作用,关键要实现道德他律到道德自律的转换。要实现他律到自律转换的基础是道德规范教育,在网络空间这个规律仍然适用。网络道德规范教育要从认知式德育向践行式德育转化,重践行而达到知行统一,使人们把网络道德规范和网络技术置于同样重要的层面加以学习和掌握,内在地培养出自觉的网络道德意识和网络道德责任,倡导以自律为主的自律他律相统一的道德监督机制。

第一,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四项基本原则是整个网络道德规范的总纲,从根本上保证了网络道德规范的方向,坚持不可动摇,坚决抵制西方社会的网络分化行为。第二,慎独,在网上遵守现实社会中的具体道德规范。《中庸》中提到“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我们上网都是个人行为,此时就应当培养这种境界。“慎独”强调在道德修养中坚持一定的道德信念的重要性,强调道德修养必须在“隐”和“微”的地方下功夫,认为最隐蔽的东西最能看出人的品质。因此更应当警惕、谨慎,在无人监督,无人知道的情况下,也能够严格按现实社会中的具体道德规范办事,把现实社会中公认的道德要求适用于网络,解决网上社会与现实社会运行中的诸多相通的道德问题。这也正是我们在网络社会中应当提倡和首先做到的。第三,对自己的网络行为负责。要求规范网络主体自身,为自己的行为选择和行为后果负责,明确自己网上的权利与义务。这就突出了网上行为的自由、自主性与社会责任性的有机统一。第四,尊重他人的网络行为,不侵权。这既是尊重他人的选择和行为,也是中华民族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优秀道德的网上体现。第五,不利用网络伤害他人和社会。使网络应用的后果既不危害自己,也不危害他人和社会,保证了网络应用的正向社会功能。这也是网络道德规范的伦理底线。这些道德规范构成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保证了个人、他人与社会的和谐共生。

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不是一个简单的纯教育问题,其中包含了很多的社会问题、法律问题、心理问题等。对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的关注,不只关系到学校的管理和引导,还是一个关系国家综合竞争力、关系到国家未来的重要问题。 解决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是一个长期而紧迫的任务,需要家庭、学校、社会、政府都对此进行积极的努力。建立以政府为指导,以学校和家庭为主要力量, 整个社会都参与的全面的青少年网络道德建设体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也要意识到自己角色的转变,培养学生对信息的判断力,教育引导和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上网方式,以推进虚拟世界的网络德育建设。

大学生网络道德论文篇3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网络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而大学生群体作为网络活动的主力军,其网络意识和行为对整个网络社会的道德现状将产生重大的影响。

大学生在利用网络获得大量信息和愉悦身心的同时也陷入了形形色色的网络陷阱之中,出现网络道德失范现象。

本文旨在阐述大学生网络失范现象,分析现象出现的原因,进而探索如何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正确引导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调查研究结果显示:我国大学生网民占网民总数的近40%,大学生群体已经成为网络活动的主力军,大学生网络行为和意识将影响整个网络的发展。

因此如何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念,规范其运用网络的行为成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关键。

近年来,我国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受到了学校、家庭、社会的重视,网络教育研究逐步向专业化方向发展。

然而,诸如网络语言不文明行为、网络欺骗盗窃行为、网络诽谤行为、传播计算机病毒与网络黑客、网络色情等行为的凸显,说明大学生在使用网络时面对良莠不齐的网络陷阱常常做出错误判断,从而引发各种网络道德失范的行为出现。

一、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现象

网络的虚拟性使得大学生网络诚信缺失。

网络交往中大学生可以完全隐去自己真实的身份,以一个或者多个的虚拟身份从事网上活动。

一旦自己不满意,可以随时终止自己某种身份而不必承担任何责任。

同时,网络还允许匿名发表个人意见而忽视了发表言论的道德化与合法化,虚拟的世界解除了现实社会对人的身份、角色的束缚,网民可以随心所欲的享受自己的“精神乐园”,并一次性缓解在现实生活中长期压抑的情绪,从而获得内心的发泄和平衡。

基于这样的原因,大学生在网络生活中不顾道德和诚信的约束,在网络交往上产生不负责任的懈怠思想。

至今,不少人尚未将网络上的非诚信行为视为不道德的行为。

由此引发的网络诚信危机,以及在网络活动中的精力消耗,势必会造成大学生与周围同学关系的淡薄与疏远。

同时,网络的不良诱导使得网络犯罪率上升。

网络不单单为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做出了积极的贡献,纷繁复杂的网络信息也带来了很多社会问题,使大学生难免其害。

网络的飞速发展催生了“网络犯罪”这个名词。

如网络游戏的内容多是带搏杀、武斗、色情等情节,使得一些痴迷于网络游戏的大学生深受其害,甚至纷纷效仿。

不良信息的诱惑,使得大学生难以分辨,由此带来了一系列由于网络不良诱导而发生的大学生犯罪事件。

同时,由于大学生的自控能力比较弱,过度沉迷网络游戏,由于没有经济来源,无经济能力支付游戏费用,但又抵挡不住游戏的诱惑,从而产生违法犯罪的念头,为达目的铤而走险。

二、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原因分析

首先,大学生自身价值观不稳定,网络道德认识不高从而导致信念不坚定。

大学生的自制力相对较差,意志力薄弱,在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过程中如果遇到各种干扰就会改变甚至扭曲其正确的价值观,在网络社会中道德防线很容易崩溃,心中的道德良知很容易泯灭。

其次,由于利益的驱动,网络法规的不完善,网络上充斥着追逐私利和享乐的个人主义的消极思想和不良信息。

网络的日益普及使得人类社会出现了新的生存空间——电子空间。

电子空间由于互联网所采用的特殊离散结构,没有中心,没有国界,不受任何组织机构的控制,更没有健全的法规制约,加上利益的驱动,电子空间就脱离了网络法规的限制和约束,各种软件开发商开发出虽利润空间大但包含暴力色情等不利于大学生身心发展的游戏、软件,从而腐蚀大学生身心,引发一系列不良社会问题。

再次,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缺乏有针对性、积极的教育引导机制。

网络生活是丰富多彩的,而现行的网络道德教育却将道德从活生生的网络世界中抽离出来,变成了僵硬的教条,让大学生背诵、记忆,将网络道德变成了没有情感与意志的抽象物,使得大学生很难从中找到与自身发展的切合点,无法把道德内化成自身的理念,外化为自己的行为,造成绝大多数大学生明知网络文明公约,却在网络上进行各种不道德行为,获得自我满足。

除此之外,生硬的“灌输教育”和“全程讲授”的教育方法无法满足大学生的内在需求和自我需要,学生没有机会对所接受的道德观念教育进行批评性思考,没有将各种观点进行比较,而是被动的接受,思想灌输并没有真正成为塑造大学生性格的手段,反而降低了学校教育引导的效率和成果。

目前,学校、社会、国家都还没有一套针对大学生网络道德的积极有效的教育引导机制。

因此建立有针对性的积极的教育引导机制迫在眉睫。

三、如何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念

第一、要客观认识网络,保持积极心态对大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

网络之所以能在快速发展的今天受到欢迎与应用,是因为它自身很多优点方便了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适应了当今社会信息化发展的`需要。

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越来越得到学校、家庭和社会的重视。

三方结合,对规范大学生网络道德行为,明确大学生网络道德目标,进一步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网络道德教育作为新生事物,引起了广大学者的关注,他们的著作从伦理学的角度审视信息世界人与人之间的伦理问题,介绍计算机网络发达国家的研究成果,探讨适应我国网络人群特点和网络文明发展的道德理念和道德规范,为进一步具体研究我国网络道德建设提供了理论基础。

第二、要强化思想道德课程教育力度,引导大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培养道德自律精神。

大学教育在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过程中始终起着积极的引导作用。

大学要充分认识自身角色的重要性,依托《形势与政策》、《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等课程,积极引导,对大学生进行网络道德行为和思想意识教育,积极响应《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切实实施其中提出的“五要”、“五不要”方略,矫正大学生盲目使用网络的行为。

通过教育使大学生具备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树立良好的网络道德,端正上网的心态和目的,做到科学合理地使用网络资源。

第三、要创新网络道德教育手段,加强网络道德教育的针对性。

网络强大的交互性、开放性和及时性,使网络道德教育的内容也相应丰富、及时而全面。

因此,针对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手段不能仅仅拘泥于书本理论教条,而是应开拓新颖的教育引导方法,开辟新的教育阵地,充分运用网络自身加强对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正确引导,使教育内容从通俗化向科技化转变。

针对大学生不同类型的网络道德危机有目的、有计划的进行重点教育和引导。

同时,道德的监督需要舆论的有力支持,网络的特点决定了网络道德缺乏舆论监督,因此舆论应该发挥其特点,加强对网络道德的及时监督。

总之,网络一方面使大学生面临着不可多得的发展机遇,另一方面也使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只要我们积极面对,汲取网络文化的精华,清晰认识问题症结,就一定能充分发挥网络媒介的强大优势,推进大学生的网络道德建设,建立良好的网络伦理规范,将网络技术与道德伦理有机结合,让大学生在网络世界中充分的认识和发展自我,成为新时代真正的主人,为我国社会的发展进步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许剑颖 论网络环境中的信息理论问题及对策[J] 情报杂志,2004(4)

2、王秀荣 建构网络伦理规范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J] 中国成人教育,2006(4)

3、王文 网络文化与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J] 电化教育研究,2005(7)

4、张彦 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现状探析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08(4)

大学生网络道德论文篇4

《网络道德与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

【摘 要】信息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使人们进入了全新的网络时代,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捷。在享受网络带来的益处同时,因为其隐蔽性的特点在网络的虚拟环境中产生不道德问题,青少年群体也同样置身其中。在实施网络道德教育的过程中,要正确认识网络文化与网络道德教育的关系,教师更应该发挥其主导性作用,为完成新时代下网络道德教育这个系统工程而努力。

【关键词】网络道德;青少年;网络文化;网络道德教育

一、网络道德问题的现实存在

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以来信息网络技术高速发展,人们进入了全新的网络时代。计算机互联网信息传播由单向传播变成了互动交流,大家熟知的报刊、广播、电视的方式被扩展,这样开辟了人们的交流空间,它使这个空间变得开放和自由。人类想象中的情景和听上去遥不可及向往,在今天的网络时代变成了触手可及的事实,让人们亲身体会乐享其中。在网络这个无边际的虚拟空间中,人们尽情发挥、畅所欲言,人们可以在家中享受到无穷的生活乐趣,还可以获得信息和资源,丰富自己,更可以在网上进行贸易和商贸活动,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所有这些对人们的生存都能提供无尽的财富,人们似乎活的更丰富多彩。

网络的两面性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一定的危害,在人们急速的进入网络时代,享受便捷的同时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道德困境。网络中的某种不良现象,它利用网络隐蔽性的特点造成了极大的影响,留言板上的不健康言论进行人身攻击、谩骂,肆无忌惮的虚假新闻,充斥网上的网络色情。横行肆虐的黑客。所有这些是我们不得不思考网络道德问题。

网络具有超时空性,它为青少年的人际交往提供了一种立体途径,这种立体途径体现互动性、多媒体化,扩大了青少年的交往面。人们都有自己的社会属性,在网络中青少年的互动渐渐淡化了这种属性,甚至去除了交往双方的这种属性。人们在网络上的存在都是虚拟的、数字化的,人们的交往也表现为符号与符号的互动。在一项调查报告中甚至有近三分之一的人认为在网上做什么都可以毫无顾忌,上网的人都缺少被监督的压力,人性中恶的一面在低约束甚至无约束的约束下得到宣泄。青少年网络道德情感的弱化主要是因为网络的高度隐蔽性,青少年网上道德的弱化会直接影响网络的建设,而且这种虚拟世界的道德弱化会影响现实中的道德行为。因此青少年的网络道德教育问题是值得关注的问题。

二、网络文化与网络道德教育

网络是虚拟的,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网上的信息资源其实是取之于现实,源于现实,服务于现实的,网上信息资源其实是对现实信息的重组,相当于网络中的问题与现实中的问题是相联系的,是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具体体现,并不是单独的新鲜事物。也就是说一个人在现实中和在网络生活中的道德品质和素养是相联系的,虚拟和现实之间是息息相关的"。

因此探讨网络文化与道德的关系是很重要的。因此网络文化的存在为青少年构建了更加艰难凌乱的外在环境,需要青少年在困难面前积极应对,发展和完善自身的网络道德水平,青少年要认清网络文化与道德的关系,要注意两方面的问题:

第一,网络文化对人类的道德生活有深远的影响并且这种影响是双重的。首先,网络文化它改变着人类的价值体系,并且网络文化还推动着人类活动的科学化、技术化、和知识化,也就是新的物质基础和科技基础。网络文化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工作方式、生活习惯、交往方式等方面都发生了改变,这种改变促成了新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的产生;网民所需要的良好的道德心理素质正是网络文化健康发展所追求的目标;各类道德规范的形成丰富了人类道德的内容。其次,网络文化会产生负效应,网络使工作方式改变,体现在运用和传播中,由于互相之间的隔离会使人们变得孤独寂寞,导致感情逐渐变淡;网络犯罪的出现呈现低龄化、专业化、国际化等特点,它作为一种新型犯罪在侵蚀青少年的头脑,传播不良内容、截取情报、侮辱他人、侵犯隐私以及利用信息技术盗窃金钱等违法犯罪行为时有发生。

第二,道德在网络文化的运用、传播和发展中的作用是多方面的。首先,道德是一种社会精神,它是依靠人们所具有的某种内在力量和外在力量而形成,比如信念、习惯和受教育情况,以及舆论这个外在的支撑,所以道德可以推动网络文化的发展。其次,道德对网络文化具有评价和指向功能,评价和指向即用道德评价人们行为的善与恶、应当与不应当的评价判断,通过评判来推动网络文化的正方向,评判的依据是阶级和社会的道德标准,并通过社会舆论和人们的良心加以引导,使其方向不发生偏差。再次,道德的规范和调节功能,也就是说社会整体价值取向对个体的约束,个体之间的约束,以及利用个体自身内化来积极主动地来进行调控。

三、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的实施

在传统教育过程中,教师作为主动传播教育的施教者,通 https:/// 常在道德水准和个人素质方面都可被认为是佼佼者,从质和量两个方面考虑都具备广泛实施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的条件。

青少年的自制能力弱,好奇心强,辨真假能力差,容易受到误导误入歧途,如果想在网络生活的道路上平稳行进,就需要通过及时和良好的引导。这个年龄段的青少年,人生观价值观不是很明确,会对自己周围的人产生崇拜,可以利用教师的领导者形象言传身教,掌握德育的领导权和主动性,使学生主动接受教育并且调动其积极性。网络道德教育方式以交谈为主,教师要与学生产生思想上的共鸣,不仅体现在地位上的平等,还应该在生活和互联网中成为青少年的良师益友,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在互联网信息传播的新形势下,青少年网络德育教育从观念到方法面临改革与创新的需求。树立新的网络道德教育观念;持之以恒的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学习和教育;解放思想,更新方法,建立适应互联网时代的德育教育。

参考文献

[1] 王经涛。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现状及对策[J]。中国远程教育,2001(2)。

学生网络道德论文篇5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网络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而大学生群体作为网络活动的主力军,其网络意识和行为对整个网络社会的道德现状将产生重大的影响。

大学生在利用网络获得大量信息和愉悦身心的同时也陷入了形形色色的网络陷阱之中,出现网络道德失范现象。

本文旨在阐述大学生网络失范现象,分析现象出现的原因,进而探索如何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正确引导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调查研究结果显示:我国大学生网民占网民总数的近40%,大学生群体已经成为网络活动的主力军,大学生网络行为和意识将影响整个网络的发展。

因此如何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念,规范其运用网络的行为成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关键。

近年来,我国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受到了学校、家庭、社会的重视,网络教育研究逐步向专业化方向发展。

然而,诸如网络语言不文明行为、网络欺骗盗窃行为、网络诽谤行为、传播计算机病毒与网络黑客、网络色情等行为的凸显,说明大学生在使用网络时面对良莠不齐的网络陷阱常常做出错误判断,从而引发各种网络道德失范的行为出现。

一、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现象

网络的虚拟性使得大学生网络诚信缺失。

网络交往中大学生可以完全隐去自己真实的身份,以一个或者多个的虚拟身份从事网上活动。

一旦自己不满意,可以随时终止自己某种身份而不必承担任何责任。

同时,网络还允许匿名发表个人意见而忽视了发表言论的道德化与合法化,虚拟的世界解除了现实社会对人的身份、角色的束缚,网民可以随心所欲的享受自己的“精神乐园”,并一次性缓解在现实生活中长期压抑的情绪,从而获得内心的发泄和平衡。

基于这样的原因,大学生在网络生活中不顾道德和诚信的约束,在网络交往上产生不负责任的懈怠思想。

至今,不少人尚未将网络上的非诚信行为视为不道德的行为。

由此引发的网络诚信危机,以及在网络活动中的精力消耗,势必会造成大学生与周围同学关系的淡薄与疏远。

同时,网络的不良诱导使得网络犯罪率上升。

网络不单单为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做出了积极的贡献,纷繁复杂的网络信息也带来了很多社会问题,使大学生难免其害。

网络的飞速发展催生了“网络犯罪”这个名词。

如网络游戏的内容多是带搏杀、武斗、色情等情节,使得一些痴迷于网络游戏的大学生深受其害,甚至纷纷效仿。

不良信息的诱惑,使得大学生难以分辨,由此带来了一系列由于网络不良诱导而发生的大学生犯罪事件。

同时,由于大学生的自控能力比较弱,过度沉迷网络游戏,由于没有经济来源,无经济能力支付游戏费用,但又抵挡不住游戏的诱惑,从而产生违法犯罪的念头,为达目的铤而走险。

二、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原因分析

首先,大学生自身价值观不稳定,网络道德认识不高从而导致信念不坚定。

大学生的自制力相对较差,意志力薄弱,在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过程中如果遇到各种干扰就会改变甚至扭曲其正确的价值观,在网络社会中道德防线很容易崩溃,心中的道德良知很容易泯灭。

其次,由于利益的驱动,网络法规的不完善,网络上充斥着追逐私利和享乐的个人主义的消极思想和不良信息。

网络的日益普及使得人类社会出现了新的生存空间——电子空间。

电子空间由于互联网所采用的特殊离散结构,没有中心,没有国界,不受任何组织机构的控制,更没有健全的法规制约,加上利益的驱动,电子空间就脱离了网络法规的限制和约束,各种软件开发商开发出虽利润空间大但包含暴力色情等不利于大学生身心发展的游戏、软件,从而腐蚀大学生身心,引发一系列不良社会问题。

再次,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缺乏有针对性、积极的教育引导机制。

网络生活是丰富多彩的,而现行的网络道德教育却将道德从活生生的网络世界中抽离出来,变成了僵硬的教条,让大学生背诵、记忆,将网络道德变成了没有情感与意志的抽象物,使得大学生很难从中找到与自身发展的切合点,无法把道德内化成自身的理念,外化为自己的行为,造成绝大多数大学生明知网络文明公约,却在网络上进行各种不道德行为,获得自我满足。

除此之外,生硬的“灌输教育”和“全程讲授”的教育方法无法满足大学生的内在需求和自我需要,学生没有机会对所接受的道德观念教育进行批评性思考,没有将各种观点进行比较,而是被动的接受,思想灌输并没有真正成为塑造大学生性格的手段,反而降低了学校教育引导的效率和成果。

目前,学校、社会、国家都还没有一套针对大学生网络道德的积极有效的教育引导机制。

因此建立有针对性的积极的教育引导机制迫在眉睫。

三、如何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念

第一、要客观认识网络,保持积极心态对大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

网络之所以能在快速发展的今天受到欢迎与应用,是因为它自身很多优点方便了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适应了当今社会信息化发展的`需要。

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越来越得到学校、家庭和社会的重视。

三方结合,对规范大学生网络道德行为,明确大学生网络道德目标,进一步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网络道德教育作为新生事物,引起了广大学者的关注,他们的著作从伦理学的角度审视信息世界人与人之间的伦理问题,介绍计算机网络发达国家的研究成果,探讨适应我国网络人群特点和网络文明发展的道德理念和道德规范,为进一步具体研究我国网络道德建设提供了理论基础。

第二、要强化思想道德课程教育力度,引导大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培养道德自律精神。

大学教育在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过程中始终起着积极的引导作用。

大学要充分认识自身角色的重要性,依托《形势与政策》、《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等课程,积极引导,对大学生进行网络道德行为和思想意识教育,积极响应《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切实实施其中提出的“五要”、“五不要”方略,矫正大学生盲目使用网络的行为。

通过教育使大学生具备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树立良好的网络道德,端正上网的心态和目的,做到科学合理地使用网络资源。

第三、要创新网络道德教育手段,加强网络道德教育的针对性。

网络强大的交互性、开放性和及时性,使网络道德教育的内容也相应丰富、及时而全面。

因此,针对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手段不能仅仅拘泥于书本理论教条,而是应开拓新颖的教育引导方法,开辟新的教育阵地,充分运用网络自身加强对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正确引导,使教育内容从通俗化向科技化转变。

针对大学生不同类型的网络道德危机有目的、有计划的进行重点教育和引导。

同时,道德的监督需要舆论的有力支持,网络的特点决定了网络道德缺乏舆论监督,因此舆论应该发挥其特点,加强对网络道德的及时监督。

总之,网络一方面使大学生面临着不可多得的发展机遇,另一方面也使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只要我们积极面对,汲取网络文化的精华,清晰认识问题症结,就一定能充分发挥网络媒介的强大优势,推进大学生的网络道德建设,建立良好的网络伦理规范,将网络技术与道德伦理有机结合,让大学生在网络世界中充分的认识和发展自我,成为新时代真正的主人,为我国社会的发展进步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许剑颖 论网络环境中的信息理论问题及对策[J] 情报杂志,2004(4)

2、王秀荣 建构网络伦理规范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J] 中国成人教育,2006(4)

3、王文 网络文化与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J] 电化教育研究,2005(7)

4、张彦 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现状探析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08(4)

大学生网络道德论文篇6

《网络道德与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

【摘 要】信息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使人们进入了全新的网络时代,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捷。在享受网络带来的益处同时,因为其隐蔽性的特点在网络的虚拟环境中产生不道德问题,青少年群体也同样置身其中。在实施网络道德教育的过程中,要正确认识网络文化与网络道德教育的关系,教师更应该发挥其主导性作用,为完成新时代下网络道德教育这个系统工程而努力。

【关键词】网络道德;青少年;网络文化;网络道德教育

一、网络道德问题的现实存在

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以来信息网络技术高速发展,人们进入了全新的网络时代。计算机互联网信息传播由单向传播变成了互动交流,大家熟知的报刊、广播、电视的方式被扩展,这样开辟了人们的交流空间,它使这个空间变得开放和自由。人类想象中的情景和听上去遥不可及向往,在今天的网络时代变成了触手可及的事实,让人们亲身体会乐享其中。在网络这个无边际的虚拟空间中,人们尽情发挥、畅所欲言,人们可以在家中享受到无穷的生活乐趣,还可以获得信息和资源,丰富自己,更可以在网上进行贸易和商贸活动,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所有这些对人们的生存都能提供无尽的财富,人们似乎活的更丰富多彩。

网络的两面性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一定的危害,在人们急速的进入网络时代,享受便捷的同时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道德困境。网络中的某种不良现象,它利用网络隐蔽性的特点造成了极大的影响,留言板上的不健康言论进行人身攻击、谩骂,肆无忌惮的虚假新闻,充斥网上的网络色情。横行肆虐的黑客。所有这些是我们不得不思考网络道德问题。

网络具有超时空性,它为青少年的人际交往提供了一种立体途径,这种立体途径体现互动性、多媒体化,扩大了青少年的交往面。人们都有自己的社会属性,在网络中青少年的互动渐渐淡化了这种属性,甚至去除了交往双方的这种属性。人们在网络上的存在都是虚拟的、数字化的,人们的交往也表现为符号与符号的互动。在一项调查报告中甚至有近三分之一的人认为在网上做什么都可以毫无顾忌,上网的人都缺少被监督的压力,人性中恶的一面在低约束甚至无约束的约束下得到宣泄。青少年网络道德情感的弱化主要是因为网络的高度隐蔽性,青少年网上道德的弱化会直接影响网络的建设,而且这种虚拟世界的道德弱化会影响现实中的道德行为。因此青少年的网络道德教育问题是值得关注的问题。

二、网络文化与网络道德教育

网络是虚拟的,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网上的信息资源其实是取之于现实,源于现实,服务于现实的,网上信息资源其实是对现实信息的重组,相当于网络中的问题与现实中的问题是相联系的,是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具体体现,并不是单独的新鲜事物。也就是说一个人在现实中和在网络生活中的道德品质和素养是相联系的,虚拟和现实之间是息息相关的"。

因此探讨网络文化与道德的关系是很重要的。因此网络文化的存在为青少年构建了更加艰难凌乱的外在环境,需要青少年在困难面前积极应对,发展和完善自身的网络道德水平,青少年要认清网络文化与道德的关系,要注意两方面的问题:

第一,网络文化对人类的道德生活有深远的影响并且这种影响是双重的。首先,网络文化它改变着人类的价值体系,并且网络文化还推动着人类活动的科学化、技术化、和知识化,也就是新的物质基础和科技基础。网络文化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工作方式、生活习惯、交往方式等方面都发生了改变,这种改变促成了新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的产生;网民所需要的良好的道德心理素质正是网络文化健康发展所追求的目标;各类道德规范的形成丰富了人类道德的内容。其次,网络文化会产生负效应,网络使工作方式改变,体现在运用和传播中,由于互相之间的隔离会使人们变得孤独寂寞,导致感情逐渐变淡;网络犯罪的出现呈现低龄化、专业化、国际化等特点,它作为一种新型犯罪在侵蚀青少年的头脑,传播不良内容、截取情报、侮辱他人、侵犯隐私以及利用信息技术盗窃金钱等违法犯罪行为时有发生。

第二,道德在网络文化的运用、传播和发展中的作用是多方面的。首先,道德是一种社会精神,它是依靠人们所具有的某种内在力量和外在力量而形成,比如信念、习惯和受教育情况,以及舆论这个外在的支撑,所以道德可以推动网络文化的发展。其次,道德对网络文化具有评价和指向功能,评价和指向即用道德评价人们行为的善与恶、应当与不应当的评价判断,通过评判来推动网络文化的正方向,评判的依据是阶级和社会的道德标准,并通过社会舆论和人们的良心加以引导,使其方向不发生偏差。再次,道德的规范和调节功能,也就是说社会整体价值取向对个体的约束,个体之间的约束,以及利用个体自身内化来积极主动地来进行调控。

三、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的实施

在传统教育过程中,教师作为主动传播教育的施教者,通常在道德水准和个人素质方面都可被认为是佼佼者,从质和量两个方面考虑都具备广泛实施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的条件。

青少年的自制能力弱,好奇心强,辨真假能力差,容易受到误导误入歧途,如果想在网络生活的道路上平稳行进,就需要通过及时和良好的引导。这个年龄段的青少年,人生观价值观不是很明确,会对自己周围的人产生崇拜,可以利用教师的领导者形象言传身教,掌握德育的领导权和主动性,使学生主动接受教育并且调动其积极性。网络道德教育方式以交谈为主,教师要与学生产生思想上的共鸣,不仅体现在地位上的平等,还应该在生活和互联网中成为青少年的良师益友,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在互联网信息传播的新形势下,青少年网络德育教育从观念到方法面临改革与创新的需求。树立新的网络道德教育观念;持之以恒的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学习和教育;解放思想,更新方法,建立适应互联网时代的德育教育。

参考文献

[1] 王经涛。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现状及对策[J]。中国远程教育,2001(2)。

推荐访问:道德 大学生 论文 大学生网络道德论文1200字 大学生网络道德论文800字 大学生网络道德论文1000字 大学生网络道德论文3000字 大学生网络道德论文500字 大学生网络道德论文1500字 大学生网络道德论文3000字范文 大学生网络道德论文参考文献 大学生网络道德论文结尾 大学生网络道德论文题目

【2023年大学生网络道德论文6篇【精选推荐】】相关文章:

1.幼儿园元旦联欢晚会活动总结3篇(范文推荐)

2.工地施工安全生产年度工作总结4篇(范例推荐)

3.2023年有关安全生产工作总结14篇(全文完整)

4.2023年高中尖子生班主任工作总结7篇

5.2023年教师个人校本研修总结模板15篇